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强调,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把宁波舟山海域海岛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日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召开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建议方案专家咨询会,并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这个实验室将紧扣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聚焦深海、南海、极地等极端环境海洋材料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系列关键使役材料有望为临海、深远海、极地领域的战略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据介绍,宁波将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前期将依托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方向定位、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工程应用等方面已形成较好基础,具备组建的基本条件。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李仲平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仅从咨询会专家团成员中的多位院士名单,就可见宁波对该实验室的重视,其意义也非同寻常。
此外,还有来自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国内海洋材料领域重要科研和需求单位的专家。
紧扣海洋强国战略,可深度支撑我国在南海、深海、极地工程与装备对关键服役材料的重大需求,可与我国面向海洋环境、工程、装备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有效互补,为解决我国海洋核心材料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
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实验室组建建议方案,一致认为实验室组建意义重大、目标明确、定位清晰,方案布局合理。
同时,专家们建议,实验室要进一步强化与重大需求部门的对接,以创建并完善我国涉海使役材料学科和技术体系为目标,打造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海洋材料创制平台。
“海洋经济”已成为当前国际公认的“蓝色引擎”。党的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目前,国内有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等多个省市及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市”的战略目标。
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把宁波舟山海域海岛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宁波更是把打造海洋中心城市写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
在资源方面宁波泰式抓龙筋,宁波是全国海洋资源大市,全市海域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海岛611个,海岛总面积约260平方公里。海岸线公里,其中海岸线公里,海岛海岸线公里,还有不少滩涂。
在产业方面,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6850亿元,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061。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占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20。7%。
不仅如此,如今,新一代宁波企业家们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更加注重其可持续性,力求通过自己的技术努力改善海洋生态,探索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宁波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海洋经济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而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创平台的强力支撑。正是基于此,宁波打造海洋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算是“应运而生”。
此外,在海洋科创载体方面,截至“十三五”末,宁波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宁波海洋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等18家涉海科研机构,拥有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0家市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近年来,这些科创载体在海洋科技相关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的建设营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例如,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即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环境材料损伤机制与防护宁波泰式抓龙筋宁波专业抓龙筋、海工装备关键部件表面强化与延寿、海洋环境功能材料与应用等方面卓有成效。
实验室主任王立平研究员在海洋防腐涂层和特种功能防护材料领域取得诸多突破,目前其团队研发的深海耐压防腐涂层材料已通过深海6000米的压力测试,正向着万米目标发起挑战。
到2025年,我市海洋强市建设深入推进,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港口硬核力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开放水平和海洋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格局地位初步确立。
其中,在海洋科创能力提升方面,我市将争取新建1家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涉海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5个以上,市级以上涉海科研机构达到20家,全国一流涉海专业学科数量达到8个,组织开展涉海关键技术攻关100项以上,新增涉海专利数量4000项。
不仅如此,未来,我市还将搭建一系列海洋科技创新功能平台,包括海洋新材料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
同时,争取培育20家海洋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
通过不断壮大海洋科创载体、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加强海洋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未来,我市将把海洋经济进一步打造成为促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宁波抓龙筋理疗,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宁波抓龙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宁波泰式抓龙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宁波抓龙筋工作室